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56949.html
莴笋味苦,有镇痛的作用,并且因莴笋脆脆的口感所以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饭店里,莴笋的价值被利用到了最高,它的叶可以用来做素青菜,尾巴就是我们经常吃到的凤尾,莴笋本身去掉皮跟肉一起炒出来,又是一道美味,但你知道就是这样的莴笋它生长所需的条件是什么吗?还有它有什么类型吗?那接下来就由小编带你们看看莴笋需要怎样的生长条件吧!
莴笋的花芽分化以后,只是苗端的小叶停止分化,而已经分化的小叶仍在继续生长、增重。所以,莴笋在花芽分化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同时进行。如果花芽分化后气温较低,日照较短,抑制了花器官的发育,而正适合叶片生长,则叶片生长时期长,直至将已分化的叶片全部长成并充分发育为止,莴笋的嫩茎就可肥嫩粗壮,加上合理密植,经济产量就高。莴笋的单位面积产量=株数x单株数x净菜率。从干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看莴笋的单位面积产量=叶面积指数x净同化率x干物质在茎部的分配率。
叶面积指数与净同化率呈负相关,如果叶面积指数,叶片互相遮荫,则净同化率降低。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如果地上部分徒长,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则净同化率减少,在干物质生产减少的同时,向茎部分配的于物质也相应减少。因此,应在幼苗期育成壮苗,加强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促进叶原基分化和叶面积的迅速扩大,使尽快达到最适叶面积指数,同时把群体的光合能力尽可能长期维持在最高点,并通过栽培技术提高干物质向茎中的分配率。
英笋幼苗期的叶面积指数很小,到发棵期仅达到0.5左右;进入茎、叶生长盛期增加至3左右;进人茎叶生长后期(采收前两周左右)迅速增加到5左右,秋莴笋可达7左右。莴笋的净同化率则相反,在生育初期大,平均每天为5~6克每平方米,以后随生育的进展逐渐变小,到茎、叶生长盛期降低到每天3克每平方米左右,到茎、叶生长后期则降低到每天0.8克每平方米左右,显然这时净同化率的大幅度下降与叶面积指数过大,叶片相互遮荫,光合效率降低有关。
所以,笋在茎肥大期叶面积指数尽早达到并维持在3至4之间,使净同化率保持较高水平,是高产关键。干物质在莴笋茎中的分配率,因品种及栽培季节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不同品种为%,同为尖叶白笋,作秋莴笋栽培时为30%左右,而作越冬栽培时则为50%左右。所以通过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及栽培技术等方面提高干物质在茎中的分配率也很重要。第三节莴笋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莴笋是喜欢冷凉的蔬菜,忌高温、稍耐霜冻。莴笋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但需要较长时间,发芽的适宜温度为℃,4至6天可发芽,30℃以上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发芽受到阻碍,所以在高温季节播种(如夏播)时种子进行低温处理或用赤霉素浸种可促进种子发芽。有些品种的种子需在光照条件下发芽才较快,且不同光质的作用不同,红光促进发芽,近红外光和蓝光抑制发芽。莴笋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幼苗期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莴笋的幼苗可耐-5~6℃的低温,但成株期的耐寒力减弱。
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20℃,当日平均温度达到24℃左右时生长仍旺盛。根系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低温有利于同化产物向根部的运输。但若温度过高,地表温度高达40℃时幼苗根轴因受灼伤而倒苗,所以秋莴笋育苗时应遮荫降温。莴笋茎、叶生长期适宜温度为11~-18℃,在夜温较低(℃)、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可降低呼吸消耗,增加养分积累,有利于茎部的肥大。如果日平均温度达24℃以上,夜温长时间在19℃以上时,呼吸强度大,消耗养分多,干物质向食用部分的分配率降低,营养物质积累较少,植株易徒长、蹿高、抽苔、造成减产。
遇0℃以下低温时茎部易受冻害。开花结实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在22~29℃范围之内,温度愈高,从开花至种子成熟所需要的天数愈少。在19~-22℃温度下,开花后10至15天种子成熟;10~15℃的温度条件下可正常开花,但不能结实。花芽分化是莴笋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标志。关于莴笋花芽分化需要的条件,其说法不一,据涉谷茂()指出,英笋花芽分化不一定需要低温,而是受积温的影响,但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播种期所需的积温有差异。
安一(年)将催芽的莴笋种子在0~2℃温度下处理24天可提早现蕾开花,认为莴笋的春化需要低温。刘日新等(年)将催芽的莴笋种子放在3~5℃温度下处理36至48小时,在秋季高温下播种,结果对秋莴笋的早期抽苔影响并不大,而早熟、中熟、晚熟三种类型的品种无论是否进行低温处理,在较长的自然日照下(13.9~14.2小时)比在10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抽苔显著提早,在24小时日照下不论在低温(15℃)或者在高温(35℃)下生长的植株都提早开花,但在长日照下抽苔更早,故认为莴笋在发育上呈长日照反应,在长日照下发育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早熟品种最敏感,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反应迟钝。
莴笋种子是需光种子,即发芽时适当的散射光可促进发芽。播种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供应条件下,不覆或浅覆土时均可较土的种子提前发芽。二、土填莴笋叶片较多,耗水量大,但根系吸收水分能力较差,因而对氧气要求严格,应选择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性能较好的粘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促使其根系发展,以利于水分、养分的吸收。在缺乏有机质和通气不良的薄土壤莴笋根系发育不良,叶面积扩展受阻,肉质茎瘦小而木质化。莴笋喜欢微酸性土壤,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左右,pH值在4.5以下和7.5以上时生长发育不良。
养莴笋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必须有充足的肥料供给,食用部分主要是其肥大的肉质茎,更需要有充足的氮肥,同时配合有磷钾肥料。任何时间缺氮都会抑制莴笋叶片分化,使叶数减少,幼苗期缺氮影响尤为显著。幼苗期缺磷,植株矮小,叶片少而且出现叶色暗绿和生长衰退的病症。缺钾对叶片分化影响不大,但可影响叶重,钾肥能使叶片变厚,叶球密集,品质提高。
因此,莴笋在其肉质茎开始膨大时,在充分吸收氮、的同时,必须保持氮与钾的比例平衡,使生产的干物质输送到肉质茎中,外叶虽不重而肉质茎重。如果氯多钾少,干物质分配到外叶中去,外叶虽重而肉质茎变轻,表现出徒长状态,叶片变细,肉质茎也变细长。另外,在莴笋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还要适当补充钙、、镁等,特别是土壤缺钙时,常引起干烧心而导致肉质茎腐烂。缺镁常造成叶片缺绿。这些元素的使用量,要根据土壤善及植株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莴笋喜欢湿润的环境,不耐干早,但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分有不同的要求。种子发芽出土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保持苗床土壤润,有利于种子发芽出土和小苗生长;但不能过于过温,以免幼苗老化或徒长;发棵期,为使莲座叶发育充实,要适当控制水分;茎部肥大期水分不可过多,以免发生裂茎,导致软腐病或菌核病的发生。第三章莴笋栽培第一节栽培品种介绍。
我国莴笋品种资源众多,不胜枚举。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莴笋叶片的形状分为尖叶莴笋和圆叶莴笋两个类型。各类型中依茎的色泽又有白笋和青笋两种,尖叶莴笋叶披针形,先端尖,叶簇较小,节间较稀。叶面平滑或略有皱缩。叶绿色或紫色。基部皮色为白绿色或淡绿色。茎似棒状,下部粗,上部渐细。较晚熟,苗期较耐热,可用作秋季栽培或越冬栽培。各地的柳叶莴笋、北京紫叶莴笋、陕西的尖叶白算、尖叶青笋等属之。圆叶莴笋叶长倒卵形,顶部稍圆,叶面微皱,叶族较大,节间较密,叶淡绿色。茎粗大,中下部较粗,两端渐细。较早熟,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差。品质好,多作越冬栽培。北京瓜笋(白笋)、济南白莴笋、陕西圆叶白笋等属之。
根据莴笋属性的迟早又可分早、中、晚熟种。早熟种生育期天以内,株形小,直立性强,抽苔早,茎生长快,细小,横径生长停止亦快.上海细尖叶、成都青麻叶和二白皮密节巴、挂丝红、南京白皮香、武汉竹竿青、江西的白叶和尖叶、北京鲫瓜算等。中熟种生育期至天,如江西胭脂尖叶、山东柳叶、成都青尖叶、南京青皮香、洋莴笋、武汉鸭蛋青等。晚熟种生育期天以上,基生长较慢、横径较粗,如重庆白甲、青皱叶、万年春、贵州罗汉莴笋、武汉象牙白、白尖叶、南京紫皮香、圆叶白皮香、陕西潼关铁杆莴笋、上海大圆叶和大尖叶、昆明玉溪种、杭州秆子种等。
好啦,上述就是小编今天为你带来的莴笋的相关知识!想不到这小小的莴笋种植起来这么麻烦吧!越好吃的东西种的时候就越是麻烦!看了这么多,你知道你平时吃的莴笋是那种类型的了吗?喜欢小编这篇文章就赶紧收藏吧!喜欢种植的朋友也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