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邻里社区如何促进族际融合国际经验

柳建文教授

柳建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涵盖区域政治与区域发展、社会经济转型与政治稳定等领域,目前担任南开大学中国区域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摘要:邻里社区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小单元,但其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特别是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多国家,邻里社区都是促进城市族际融合的重要平台。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城市族群隔离和冲突问题日益严峻,国外理论界提出通过邻里社区规划建设促进邻里互动和族际融合的相关观点。从实践中看,国外以邻里社区为载体促进城市族际融合的策略包括:加强社区住宅设计和价格的多样性、打造族群混居格局;重视社区交往性空间规划、加强族群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表达;组织丰富的社区公共活动、增进跨文化群体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共同语言基础、鼓励社区内的文化融合;培育社区志愿组织、增强社区社会支持力度;扶持边缘社区发展、遏制族群分层等。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表明,无论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如何精细和完善,均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社区在促进族际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基金:英国研究委员会(RCUK)资助项目“可持续、健康及学习型城市和邻里社区”(项目编号:ES/N/1);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S)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邻里社区;社区建设;族群关系;族际融合

引言

族群之间的融合问题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根据已有的文献,融合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由于群体间的利益分化或群体间外貌、语言、文字的差异而导致心理上存在隔阂。因此,促进族际融合的手段和策略包括实现族群间权益分配的平等,缩小文化差距,削减心理隔阂以及加强族际间的互动等,相关措施涉及国家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以及人口空间布局的调整等,其具体实施的载体有国家的行政区域(如俄罗斯的楚科奇民族自治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等)、社会文化区域(如美国的印第安人保护区、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村等)以及邻里社区。行政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相对宏观,往往与群体的政治文化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紧密相关,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予以探讨。邻里社区相对微观,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融合功能。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提速的背景下,族群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已成为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此期间,城市人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社会规划等学科和理论逐渐兴起,并有大量文献集中探讨城市的族际融合问题。在微观层面,通过邻里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促进族际融合成为最重要的技术性策略,很多国家的城市因此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收益。

中国目前已经步入城市社会,社区人口异质性日益增加,各族居民面临相互认同、社会文化融合等诸多问题。但长期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zp/8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