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医生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经常被人问及,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钢琴、学书法?你们家也不是搞艺术的,学这些东西费时费力不说,还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如让孩子腾出时间和精力,好好学习才是正道。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是一笑了之。
因为人家说得有道理,我不打算反驳。
但在我看来,生活中有琴棋书画,日子才不至于苍白无趣。
艺术一词听着高大上,但它的根,还是在生活中。
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的创始人萧涵,是个漂亮的姑娘,人称“意公子”。
她的工作是做艺术普及的,她曾说过一段话非常精彩:“如果艺术离你很远,为什么你会在一幅画前伫立许久,或是在一段旋律中泪流满面?”
艺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意境。
如果你也想渴望接近艺术,感受艺术,领悟艺术,轻松找到艺术和生活的两全,不妨看看意公子的这本书《大话中国艺术史》。
她将万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高度浓缩在这本书中,注重艺术知识脉络的构建,普及艺术品的鉴赏。
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
真可谓是集知识点和八卦为一体的艺术史书,读完你就入了艺术的大门。
01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近万年的时光积累,如何让普罗大众快速了解漫长的中国艺术史?
意公子将其看作一个“人”。
人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少年,青春期,壮年,中年,老年。
中国艺术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跟人的一生高度相似。
它的婴儿时期,就是原始艺术。孩童期就是青铜器时代,第一次成熟则是我们的秦汉艺术,青春期的第一次叛逆和失落,则是魏晋南北朝。三十而立是隋唐艺术,不惑之年在五代宋朝。
将中国艺术史的进程如此划分,令人耳目一新,更能让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
艺术也是有生命的,跟人一样,历经萌芽,发育,成长,茁壮,再到鼎盛,直至暮年。
每个时期,意公子都会提炼精华内容,给我们分享了45位艺术大家的高光时刻和件艺术珍品。
正是这些人和物,构建了我们伟大的艺术殿堂。
02换个角度看艺术家
书中挑选了45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等。
这些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李白,唐伯虎,王羲之,黄公望,齐白石,徐悲鸿,潘玉良,竹林七贤等。
我们或许还不特别了解这些人的成就和作品,但意公子换个角度,把这些人的生平故事和作品内涵,用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
比如介绍画家八大山人时,她从一幅画着一只翻白眼的小黑鸟入手。
为什么这只鸟是翻白眼的?为什么看似普通无奇的一幅画,拍卖价高达六千万?
八大山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他本名朱耷,是明朝的宗室后裔,为何最后沦落民间成了和尚呢?
他的作品中,很多动物都是翻白眼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意公子的解读很精彩:
朱耷一名,拿掉象征权力的“牛耳”,可不就成“八大”二字吗?
从皇亲国戚成了前朝遗党,只能装聋作哑,遁入空门,以求生存,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自然要回一个“白眼”才解气。
艺术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当现实中难以疏解内心的压抑和郁闷时,文字和绘画就成了最好的灵丹妙药。
我们想了解一幅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先从认识它的作者开始。
看看他们光环之外的真实人生,我们就深刻明白,艺术和生活,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3青铜器和老百姓的饭碗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不论哪朝哪代人,吃饭都是大事。
吃饭的家伙什自然也是重要的,周朝人对好好吃饭这件事,恐怕比任何人都要上心得多。
烹饪方式多样化,蒸、煮、烤、闷不在话下,就连具体的烹饪方式对应的烹饪器皿,就餐器皿都很讲究。
他们的餐具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铜器。
周朝的贵族,要是喊人到家里赴宴,场面将极富特色:
大厅中央一口大鼎,咕噜噜地炖着肉。
入座后每人面前有个叫“豆”的器皿,说白了就是今天的调味碟,主人给你备好了酸甜辣咸各种调料。
主食是粟米,也就是今天的小米,用鬲煮成稀粥,用甗(yan3)蒸成干饭。
菜的品类也多,牛肉,羊肉,乳猪,鱼,肉干,还有蔬菜和羹汤。
装酒的容器叫斝(jia3),喝酒的酒杯叫爵,吃饭的碗叫簋(gui3),全都是青铜器打造。
它们大小不一,花纹精美,质感知足,彰显了主人的尊贵和豪气。
今日我们看到的出土的青铜器,虽然黯淡,布满锈渍,但当年它们在餐桌上,可都是金灿灿的样子。
青铜器的打造,是个大工程。
备料,洗泥,制模,夯范,雕刻花纹,焙烧,合泛,浇铸,打磨,相当复杂的流程,才能做出一个成品。
除了当器皿使用,青铜器上还有“彩蛋”---铭文镌刻。
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把青铜器主人的高光时刻都记录下来,历经时光变迁,朝代更迭,这些故事也将伴随着不腐的青铜器,流传下来。
这就是青铜器的魅力,如果你不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你看待它们,不过就是“破铜烂铁”。
04艺术的持久魅力
中国艺术是个偏冷的东西,大多数人对之是陌生的,甚至是不感兴趣的。
以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茫然地看着玻璃柜中的展列物品,看一眼标签上出土时间,来自哪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些东西,再无所知。
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沉淀了整个民族的精华,值得我们传承。
走进艺术的大门,陶冶的是情操,了解的是过去,积累的是未来。
入门不易,但好在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可以给我们指引。
诚然,我们不能指望就靠一本书,迅速成为博学的艺术大师。
至少看完这本书,我们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隅安静的角落,重温久违的诗意,领略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和艺术的持久魅力。
这就是艺术赋予我们的价值。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是时候,开启你的艺术人生了。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