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在进行时让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自年起,中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江苏的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泰兴银杏栽培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共8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8项璀璨农耕文明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又各有什么特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记者采访了各方专家,听他们畅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千百年积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重要?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卢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技术中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8项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最晚到清朝末年,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使它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先贤的智慧在这方水土上生根发芽。”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研究馆员、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旺生对记者说。

吴王僚八年(公元前年),吴、楚两国就发生过因为边境女子争桑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两边的采桑女因争夺桑叶发生纠纷,引发起边民冲突。楚平王闻讯大怒,即派兵攻伐。吴国当然也不甘示弱,派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伐楚。一场蚕桑大战,结果吴国获胜,占领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

“这说明春秋时期,栽桑养蚕已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吴、楚、越等国比较重要的经济产业。吴江处在当时吴越交界的地带,蚕织己有初步发展,可见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已多年的历史。”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贾浩说。

隋炀帝时,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南北经济文化更加得到交流。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江淮地区得到迅速发展。有4处遗产最早的记载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据贾浩介绍,吴中洞庭山自古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茶果生产的理想之地,唐代茶圣陆羽曾多次在洞庭山考察茶事,并在《茶经》中对洞庭茶有过明确的描述。在《新唐书地理志》上也有洞庭山进贡桔子的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每年都亲自挑选洞庭山的“洞庭红”桔子进贡。由此可推断,洞庭茶果间作系统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这个系统中,茶和果共生共荣,形成了独特的茶果生产体系,产出了一代名茶——碧螺春。

“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同样形成于唐朝时期。”贾浩说。唐朝时,作为高邮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高邮湖区新开多个堤塘,有“高邮七陂(塘)”之说。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高邮“有堤塘,溉田数千顷,元和中,节度使李吉甫筑。”从“溉田数千顷”可知,七陂(塘)对高邮湖区的农业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除渔业、种植业外,当地农民还积极开展养鸭、养鹅等水禽生产,农牧渔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可以追溯到中唐,宋代开始兴盛。唐代宗大历年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筑建的“常丰堰”完工,自盐城至海陵,由南至北,长余里,有力地推动了今兴化一带农耕经济的飞跃发展,兴化地区的垛田大面积出现。到了宋代,北宋天圣元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进一步推进了垛田地区经济的发展。此时兴化已出现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用来种植作物。据考证,泰兴三阳村皂角组的一株银杏树树龄达多年,树高35米,主干需五六个成年人张开双臂合抱才可抱过来。“这说明,泰兴银杏栽培历史不会晚于唐朝。”贾浩说。

此外,其他几个入选的传统农业系统同样历史悠久。在无锡民间,宋代已有家前屋后种植水蜜桃的传统,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陆墟桥建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年),桥联“雁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浸柳堤”可证当时桃红柳绿的场景,这就是今天无锡阳山水蜜桃农业系统的由来;宿豫丁嘴金针菜,其最早文字记载可考始于万历《宿迁县志》(年)中;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是由晚清爱国实业家张謇从农田水利、种植布局、农耕习俗到民居格局和民俗文化诸方面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

江苏地理与气候,诞生了发达的耕作系统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得益于跨越南北、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四季分明的优越气候,拥有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说。

在高邮湖湿地,滩涂河沟交错、港汊纵横。湖荡里,岸芷汀兰鸟莺啭;稻田中,鱼虾穿浮鸭戏水;苇丛中,白絮飘零野鸭飞;堤坝上,淡淡邗沟杨柳烟……整片湿地就是人、畜、树、草、兽、鸟和谐共生的立体画卷。

“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这4项遗产共同特点是‘复合农作’,是对水陆环境的合理利用,使农作物、鱼虾、鸡鸭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都能增产增收。”卢勇教授说。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加晋介绍,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鱼鸭蟹稻结合的立体式农作。鸭子在水稻田里觅食和嬉戏,大闸蟹和各种鱼虾也在蓬勃生长,它们以水草及鸭粪分解出的微生物为食,排泄物又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鱼、鸭、蟹的频繁活动还能帮助稻田土壤保持松软,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为水稻的丰产丰收提供保障。在湖区陆地和水陆交错空间内实行稻鸭共作,在水体空间中实行鸭、鱼、蟹混养,这样一个从水上到水面再到水下的完整生态循环。

9年,在一次地方考察中,卢勇教授偶然发现了兴化垛田的“万岛耸立、千河纵横”这一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神奇景观,当时兴化垛田还鲜为人知。为此,卢勇教授经过深入的研究与长期的宣传,引起了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xj/10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