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正门联:
一
青山绿水,斯地含灵埋战骨;
碧血红旗,今人继志慰英灵。
二
驱倭逐寇,修成伟业思追远;
取义成仁,铸就丰碑共仰高。
三
报国忧民,曾叹先烈从容去;
登山临水,还看今贤络绎来。
四
兹山葬烈魂,料应百代犹壮也;
此处存豪气,想必千秋亦凛然。
五
龙山叠翠,阜溪凝碧,十八英灵眠此地;
赤帜增辉,青史留芳,千秋浩气感今人。
备选凉亭联
一
松风岫色消长日,
弹雨枪林话昔年。
二
或朝或暮堪来吊古,
宜雨宜晴可过抒怀。
三
添岭上三分秀色,
续江南一段传奇。
四
青山埋骨,山诚多有幸;
烈士捐躯,士惜少留名。
五
于今山水双清远,
到此风云一肃恭。
注:
德清县阜溪街道龙山烈士陵园相关资料(来源-04-:47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徐坊通讯员沈虹波)
德清县阜溪街道龙山烈士陵园,18位英烈安息在此。清明前夕,龙山村79岁老党员蔡永法像往常一样,大清早就从2公里外的家里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到陵园。
陵园里,松柏郁郁葱葱。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庄严肃穆。清扫落叶,修剪竹枝杂草,擦拭墓碑,为前来瞻仰祭扫的孩子们讲英雄的故事……整整一个上午,老人忙得满头大汗。
蔡永法是当地乡村小学一名退休教师。50多年前,蔡永法许下了一句承诺:烈士的鲜血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我要永远守住它。为了这个承诺,他默默守护龙山烈士陵园18位烈士50多年。
年农历五月,一支新四军队伍在德清乾元镇金鹅山、大家山以及乾元山一带与敌人激战,有18位战士献出了生命。战斗结束后,蔡永法的父亲和乡亲们含着泪,将烈士的遗体匆匆安葬在村中许王庙后面的荒地里。
年清明节,年仅9岁的蔡永法跟着父亲来到英烈坟前扫墓。简陋的墓地杂草丛生,连一块墓碑都没有。父亲指着眼前的一个“小土坡”,一遍遍地向他讲述那段英雄故事。
“当时父亲就教育我,要牢记这些烈士,因为今天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蔡永法说。
父亲去世后,从年开始,蔡永法每年都坚持到烈士坟前扫墓。“18名烈士中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当初连名字都没留下,更别说找到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蔡永法说。
上世纪70年代,蔡永法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经村里同意后,他组织了村里一批团员青年对烈士墓进行修缮。买不起钢筋,他就用自家山上的毛竹替代,用水泥浇筑了一块烈士墓碑,并亲自刻下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用油漆描红,还亲手移来了松柏和万年青种上。
由于烈士墓处于洼地,每逢大雨,有一半浸泡在水里,蔡永法又开始多方奔波。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蔡永法精心选择了茶山岭作为烈士长眠的新址。当年10月,一座水泥和砖石结构的烈士陵园正式落成,同时竖起了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些烈士,蔡永法几十年间不断走访革命老战士,收集史料,了解那场战役的详细资料。他还在烈士陵园后面设立了一块烈士事迹墙,将收集来的史料“复原”雕刻在碑石上。
也是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蔡永法都带着自己亲手做的花圈,和学生们来到这里,向烈士致敬。
年,蔡永法退休了,但他没有闲着,而是成为烈士陵园的义务守护者,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陵园维护上。每隔几天,他就会过来看看,树枝杂草长了,就马上修剪;介绍烈士事迹的刻文淡了,用墨水一笔笔重新描上去。50多年来,蔡永法光是扫墓用的扫帚就已经用坏了上百把,已为10万多人次讲述烈士的故事。
“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有一天,我老了做不动了,也会让下一代延续下去,继续守护龙山烈士陵园。”蔡永法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