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井冈山访中国画井冈翠坪万年青

  记者手记:近期,获悉著名画家苗重安携子苗壮,创作完成了一幅描绘井冈山的大型金碧青绿山水殿堂画作品,题为“井冈翠坪万年青”。该画纵1.6米、横3.8米,中国美协、国家画院的专家杨晓阳、杜军、乔宜男、刘曦林等专程到苗重安工作室观摩,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也为我们党贮藏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首站就是井冈山。习总书记迎着飞舞的雪花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深厚的感情登上八角楼旧址,沿着湿滑的山路探访罗霄山脉深处……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记者就这幅中国画作品,专程对苗重安、苗壮进行采访,探寻创作缘起及过程。刊发原作,丹青尽染处,与广大读者重温革命历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记者:有很多美术家都画过井冈山,其中不乏李可染、关山月等大师名家,而他们的作品也堪称经典。您为什么还要画井冈山?老一辈画家的经典之作对您创作没有压力吗?

  苗重安:今年3月29日,我接到毛主席纪念堂与中国美协发出的邀请,让我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创作专题会议。会上相关领导郑重提出要将李可染70年代创作的井冈山大作更换并珍藏,由我为纪念堂落成40周年庆典创作一幅以井冈山为主题的青绿山水,以突显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

  接受此项任务既有强烈的荣誉感,同时心情又惴惴不安。一方面,这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象征,又是国内外亿万大众向往的圣殿。另一方面,原画又是我久仰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作。我的画能够承担起如此重任么?为此我诚惶诚恐,唯恐力所不及而辜负了组织的信任。

  首先井冈山很难画。李可染先生为此曾前后创作过三幅,而且每幅都不同,足以看出老一辈对此的重视与精心。我曾两次去过井冈山,虽然只是过路,浮光掠影未及深入,但总觉得画好此山难度很大。井冈山区范围很大,景色、景点很分散,它不像黄山、华山和泰山等历史上的名山大川,景点集中、特征鲜明便于绘画表现。井冈山当地林丰叶茂,郁郁葱葱,山石结构都被覆盖在浓荫之下,山石特征都被掩盖住了,所以传统山水画中的基本语言难以发挥,更难画好。所以,我是在顾虑重重之下接受了这一任务的。困难之下往往蕴藏着新的契机,我想这种冲动对一个画家其实才是关键所在。

  记者:对您来说,创作这幅作品,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又是您内心对中国革命信仰的表达,所以您非常愿意挑战自己。但是万事开头难,您是怎样着手进行创作的?

  苗重安:我在采风中看博物馆,探访红色景点,画速写、拍照片,反复告诉苗壮要搜集更多、更充分的文图资料,为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以多角度、全方位掌握其独特景观,最鲜明、最富有特征的造型规律绘画素材。

  素材收集是个累加过程,而构图是个归纳剪裁过程。我要从繁杂的资料中提取画面的有机元素汇集到草图上。画面上的远近空间、虚实、主次呼应与画面意境,主体精神必需相得益彰。从头脑里的构想到纸面,翻来覆去地推敲,先后完成了四张草图。当草图审定之后,具体到创作放大阶段,我再次深入研读文史资料与图片和相关画册,更深入一步理解了井冈山政治意义的重大。

  记者: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井冈山工作和生活,八百里井冈到处都是他们革命斗争的踪迹,描绘如此庞大的时空,在艺术表现上,您采取了哪些手段?

  苗重安:在具体创作中,我和苗壮反复探讨、推敲。既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典型青绿山水技法的特点,又要把握当代革命风骨与时代朝气,于是朴素亲切兼具真实鲜活的场景就成为画面的主基调。比如画中央位置用虚幻淡雅,映衬葱茏空灵的“五指峰”,它曾是百元人民币上的“井冈主峰”,它是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标志性形象。又有“黄洋界碑亭”“毛主席在茨坪旧居”“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址”以及石桥、瀑布、梯田等,包括“鹅岭”的具体山石结构与井冈飞瀑流云等等,无一不是来自现实生活。青绿山水中,色彩的厚重、饱满、典雅是它的特色,又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特征,于是我们尽量回避传统青绿山水画的程式化和过于装饰性倾向,使其自然、温润、亲切,强调绘画性,努力以“活泼泼”的气韵贯穿画面。井冈山一带的地方地貌特征成为串联起各个名胜的关键环节,梯田、树木、山石、河流穿插其间,所动用的图片、速写资料均是井冈山范围中的集中组合,这显然不同于云、贵、川等地的自然风貌。

  记者:在许多国家重要的场所都能见到您的作品,您是一位具有时代责任感的画家,您的作品充满了正能量,基本上都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主题。这次创作的井冈山属于红色主题,也是革命历史题材,您想通过这幅作品反映什么思想?给观众带来什么?

  苗重安:整个采风和创作过程是重温革命历史的过程,又是心灵洗礼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无形中唤起我们民族复兴、自信、自强的意识,从而增强我们突破难关,讴歌圣地,描绘盛世的心理历程。以中国传统优秀的青绿金碧山水技法,把井冈山作为当代的辉煌盛景画好是我创作的目的。当年神州大地,乌云密布,革命正处于风雨飘摇中,有人提出“红旗能打多久?”,毛主席发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辟论点就像一道霞光照亮征途。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魂魄与智慧开创了第一块工农红军武装根据地。朱德同志曾题写“天下第一山”,因为它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创建新中国的基石”。光辉的史实见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主义气概,迎来今日祥和繁荣、蒸蒸日上、举世瞩目的大好形势。井冈山精神曾经引领革命走向成功,它今天带给我们的仍是充满朝气、亲切自然的生活景象。它是圣地,又是生机勃勃的盛景福地。这是我想奉献给社会与大众的精神盛宴。

  记者: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年轻的艺术家和老艺术家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作为作者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你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苗壮:创作过程中,我们前期构图数易其稿,反复规整素材资料,节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峰地貌和关键建筑。应该说这种主题先行命题创作就像是带镣铐的舞蹈,其困难就在于必须尊重客观对象,同时又必须符合绘画规律,这非常考验一个画家的综合能力。我认为这幅作品很好地把握了那段革命历史的精神,又把这个时代的精神熔铸在画面里。

  创作的制作过程并不是可以按图索骥地简单放大。作为助手,我们也不时进行讨论,比如哪里的色调是不是偏冷一点,界限到哪里,哪里是不是可以再以重色提一提,朝阳怎么处理,太阳多大合适、什么颜色等等琐碎的细节问题。我以为艺术品的价值就体现在随机生发的画面自足性里。于是淡到不能再淡的墨水、花青、汁绿反复烘染,一遍一遍石青、石绿反复叠加,然后用手掌磨去浮色,再上一层然后再磨,再上色,以掌磨色,这样石色里就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滋润。整个过程似乎机械循环,但随时都蕴藏着可能的生机。

  学院式流水线上的教学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正缺少这种精准的现实磨炼。这次创作与其说是合作,实际上是老一辈对青年画家手把手的传帮带。从创作的立意、素材选景的角度,到构图细节的调整,一直到画面制作完成,可以说是我全程介入学习的过程。作为青绿山水完全不同于文人画逸笔草草的个性书写,这里多了些理性秩序和技术细节的准确。通过这次创作,我学到了很多,也对艺术高峰生出更多的敬仰之心。我想有了这样的敬畏心,对自己以后的艺术实践才会有更多思考。(附图为苗重安、苗壮《井冈翠坪万年青》)

来源:《中国书画报》

赞赏

长按







































头部白癜风图片
头部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xj/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