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汾阳历年去海南育种的农技人员

摘自笔者文集《卫巷八号大院的零星往事》。建国初,汾阳高粱种植沿用‘破鞋穗’、‘离石黄’、‘一把抓’等老品种;据年汾阳三县合一时,原斌《一九五八年我县推广农业技术的新成就》文章记载,当时汾阳县高粱种植推广‘九头鸟大山东’、‘歪脖子’新品种;另据山西省粮食厅、晋中专署粮食局文件记载,这个时期也推广过进口高粱品种,本地尽管实施了合理密植,但因气候、水利、田地肥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未达到增产目的,高粱亩产一直徘徊在--斤之间。所以汾阳县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农业生产急需一种适应当地种植的高粱新品种。

年春末,山西省农科所牛天堂(后任省农科院副院长)、侯荷亭(后在榆次高粱所)两位技术员在汾阳县西陈家庄村发现了恢复系‘三尺三’,之后他们在此进行杂交高粱育种试验。他们选用母本为‘a’(不育系)、父本为‘三尺三’(恢复系),杂交后再繁殖母本。由西陈家庄生产队提8亩供试验田及恢复系‘三尺三’高粱父本,于当年秋季杂交育种取得成功并取名为‘晋杂5号’。年春末,将‘晋杂5号’投入陈家庄生产队大田试种,‘晋杂5号’亩产获得—斤,后在东北等地种植有亩产破1斤的记录,比老品种高粱增产4至6倍。这样汾阳县人委决定以万年青公社为试点,大力培育‘晋杂5号’高粱种籽,逐步向全县推广。

↑年10月,汾阳县西陈家庄农业试验田杂交成功的‘晋杂五号‘高粱穗。

年,汾阳县农林局派山西省农科院汾阳经济作物研究所技术员王振锐及万年青公社的李道元(带队)、李丁元(原名李鼎源)、张伟、吴润泉一行5人前往海南岛培育‘晋杂5号’种籽。海南岛地理、气候独特,由于五指山脉的阻挡作用,只有三亚向东至临水40公里、三亚向西90公里这块区域的气候最适合育种,‘晋杂5号’高粱首次育种处就位于乐东县九所镇三角村,占地亩。

因初至海南岛不熟悉当地气候,育种时间刚开始被安排在当年晚稻收割后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等晒完田后播种已是11月下旬了。由于一个月后气温已低,高粱生长到二尺多高便停止发育了,我们管这种秸秆叫‘小老头’,这就使育种授不了粉造成严重减产。在摸索出经验后,我们便选择当地能浇上水的‘平旱地’为试验田,错开晚稻占地时间段,将高粱播种时间设置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了亲本提纯,育种空间设置采取隔离繁殖方式,每种植6至8行母本间种1至2行父本;授粉时间设置早晨9时以后,这时露水已充分干燥,才能保证充分授粉,否则花粉易结块影响授粉,造成严重减产。

提起当时去海南岛培育‘晋杂5号’高粱种籽的历程,李丁元记忆犹深:“年初去海南岛时,由于不熟悉当地气候,首次育种的播种时间在11月份,育种成果不太理想。总结经验后,从年开始,将每年去海南岛育种的时间提前到10月初。年,汾阳县种子站赴海南岛育种的技术人员增至18名,试验田增至亩。当时交通还不发达,我们从汾阳座班车出发到太原换乘火车,一路站到武昌,下车后赶紧买去湛江的火车票、找旅店休息;或是从太原到石家庄换乘京广线火车至广州,在雷州半岛行驶公里再渡海,但不管走哪条线路,单程都得5天多时间才能到达海南岛。

↑年4月,完成海南育种任务后返汾的农技人员在武汉长江大桥前合影

右起张伟、吴润泉、王振锐、李丁元、?

10月份,海南岛的气温低时为21—22℃、高时为30℃,蚊子、跳蚤出奇的多,如果没有蚊帐叮咬的你根本无法入睡。汾阳人习惯了每天早上喝一碗稀饭,来点窝头之类干硬的做垫铺;中午吃一碗红面剔尖就滋润了。在每次出发前,组织上已从粮食局给准备好全国粮票,以解决我们日常口粮问题。但到了海南岛以后,当地粮食供应为斤白面搭配斤大米,食用油只供1斤。而且因海南岛的大米生长期较短,口感并不好。偶尔从广州、湛江运来白面,却发现是存放了三四年的陈年面粉很多已结块,我们问生产队借来细罗进行筛面,等蒸成馒头或做成面条,那股‘恶扑味’(面粉的霉味)令人作呕,实在难以下咽,育种的多少年技术人员每天补助为4毛钱。

从10月份播种到两个月后,‘晋杂5号’高粱进入灌浆期,海南岛麻雀及各种迁徙的候鸟多得成灾,从灌浆期到收割期假如对鸟害管理不好便会造成颗粒无收。于是我们汾阳的育种人员分为两班,从太阳出山便拿着火枪轮流值班驱赶麻雀,但我们只能顾及四五十亩地,人手还是不够用,只能请求当地生产队派出民兵及社员帮助驱赶麻雀。那时的社员很负责任,他们按照我们的作息时间,至收割期的两个多月常敲锣打鼓驱赶麻雀,十分辛苦。年12月初,海南岛气象部门通报一周内将发生海啸,可能有6—20米高的海浪席卷岛上,当地民兵开始疏散居民、动员汾阳县及其他省份的育种人员打点行李随他们上山躲避了一周......。当时,众多的农业技术人员站在山顶,远望着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育种试验田、绿野中的村庄、点点红旗......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尽管是虚惊一场,今天谁会想象当年海南育种人的艰辛呢?!”

↑50年前山西省农科院汾阳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农业技术人员

年以前汾阳县的每个区、人民公社都有10多亩种籽试验田,用以检验当年新推广种籽的产量。年在海南岛育种成功后,‘晋杂5号’高粱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从此汾阳县的高粱种籽便自主培育,不从外地调拨了。70年代‘晋杂5号’高粱曾出口日本、朝鲜等16个国家,种植后增产显著,得到一致好评。从年开始至年汾阳县撤销种籽站,农业局总共在海南岛育种近20多次,汾阳县张铉、张如栋、任志曾、前庄化张振海、朝阳坡郁应龙(原北关园人)等很多领导、农技人员参加过海南育种,李丁元是历次育种的亲历者。

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现在每当提及粮食及种籽,特别是随着袁隆平院士的逝世,纪念之余,粮食安全又成为热门话题。粮食种籽!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威胁、孟山都公司的险恶用心深恶痛绝,在我们吃饱饭的今天、在缅怀袁隆平院士的同时,更应深切缅怀那些为解决汾阳人吃饭问题,近30年历尽艰辛去海南岛培育种籽的农业科技人员。

.12.10.原创文章,剽窃者文责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jg/7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