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帅小伙回村当起月收入50元的代课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78142.html

广西卫视全新融媒体节目——《翼洋看世界》,带您用不平凡的角度看世界!

明明是工业重镇依然绿水青山乡村教师27年初心不变巴马山乡暖心巨变今天21:20广西卫视《我们的小康》为你讲述你我身边的小康故事这座城市水质凭什么拿全国冠军?

蜿蜒曲折的柳江,宛如一缕青罗带环绕着柳州,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一次开展地表水全国排名,柳州市在全国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年柳州市跃居全国第一。

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曾经深受水污染困扰,柳江水质三级跳的背后,源自海量的评价数据,始于一群水质“安全卫士”默默付出。

为了保证测试准确性,监测人员到达测试现场,首先对仪器校准,之后才能对现场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每次测试需要两个人配合,首先对水温、河水PH值等数据进行测试并当场纪录,因为这些数据离开江面就不准确,也不科学。

今天的柳江碧波荡漾,两岸鲜花盛放,让人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柳州因水而兴,也因水闻名。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柳江生态环境却是另一番模样,烟囱浓烟滚滚、污水随意直排、河道任意采砂、由于污染严重,柳州曾是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柳江的空气、土壤、水质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为保护柳江饮用水安全、防治流域污染,柳州市于年加强水质状况实时监测,年开始参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表水的采样和监测,新增两个国考监测断面,确保数据真实性。竹鹅溪是柳州市内最大的支流之一,河段蜿蜒曲折贯穿柳州大部份城区,由于缺乏治理,竹鹅溪在许多老柳州人心中,是一段晦涩的记忆。

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对竹鹅溪开展系统工程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约7.8亿元,对总长21公里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包括河道拓宽疏浚、污水截流、景观改造及相关道路桥梁建设,年11月底竹鹅溪全线截污工程完工,实现了零排放。

为了进一步巩固竹鹅溪黑臭水体整治效果,社区居委会和沿江居民共同形成合力,一方面居委会严格落实河长制,另一方面居民主动参与河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竹鹅溪“长制久清”。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作为龙城的母亲河,她不仅哺育了一方水土,也成为了一方人的共同记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年柳州市政府启动“百里柳江”项目,投入资金近50亿元,对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市政设施完善、园林景观建设,年在柳江下游建成红花水电站蓄水。

随着“百里柳江”建设项目完工,柳江水质开始持续变好,80后的朱江发现了柳江带来的新机遇,年他加入水上运营,年正式成为柳江第一代游船船长。

夜幕降临,灯影下的柳江又向我们呈现另外一种风情。整座城市灯光的色彩和层次都被精心设计,流光溢彩的游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等待着八方游客。夜行的游船如同一道流动的音符,为江与城凭添几分奇幻的元素。今天的柳江不仅成为柳州一张闪亮的明片,也刷新了世人对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认知。

畅游柳江,收获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快意,还有水上运动的紧张与刺激。在这一片开阔水域,这里不仅是市民水上休闲中心,也是世界冠军的摇篮。

年红花水电站建成开始蓄水,柳江水位显著提升,水质明显改善,地处市郊的柳州水上运动中心,让更多柳州人能近距离接触摩托艇这项运动。

柳江优越的水质条件,绝佳的水域环境,使柳州成为广西最早建立摩托艇运动协会的城市,这里还是国家体育总局帆船和摩托艇水上训练基地。首期全国摩托艇驾驶培训教练员培训班,柳州籍教练人数就占到一半,巫荣华是其中之一。怀着梦想与憧憬,巫荣华开始走向赛场,出人意料的是,初次比赛他就拿到第一名。从起,巫荣华陆续参加完国内各种级别的摩托艇比赛,全部获得冠军,当他信心满满进军国际赛场时,却遭到了挫折。

经过各种水域高强度训练,从年起巫荣华频繁在顶级国际赛场亮相,年巫荣华代表中国队第一次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实现了中国摩托艇队40年来零的突破。如今的柳州水上运动中心,出现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下一个世界冠军或许就从这里诞生。

二十年后的山乡重访

年3月,广西卫视播出了纪录片《代课教师》,片子讲述瑶族青年罗文信放弃广东的工作回到贫困山村,当起了月收入仅有50元的代课教师,他靠养兔资助贫困学生入学,上演了真实版“一个也不能少”的感人故事。整整20年过去,这个偏远教学点有了怎样的变化,罗文信还在吗?广西卫视摄制组重访了巴马瑶族山乡。

每天清晨,清亮的钟声依旧准时在山谷中响起,敲钟上课的还是当年那个熟悉的身影。作为弄累小学唯一的老师,罗文信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坚守,时光似乎从未远去。但除了特意保留的老吊钟,这里的一切都变了模样。昔日低矮破旧的教室换成了钢筋水泥房,教室里电子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累小学教师罗文信:27年,今年27年了,也感觉有点孤单寂寞,但这帮学生出去又来一帮,一年接一年的,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这样而已。

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年,弄累小学唯一的老教师退休后,没有新教师到来,学生不能就近就读,很可能就此失学。正在广东打工的罗文信放弃每月两千元的收入,回到村里当起了月工资仅有50元钱的代课老师。

罗文信的到来让这座面临撤销的学校得以延续。但陆续有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罗文信便一边教学,一边养兔,资助他们一个不少地上了学。

罗文信的妻子韦艳一直支持罗文信的教学。去年,弄累小学增设了学前班后,她就成了学校专职的保育员和厨师,孩子们一下课就能吃上饭。年10月,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里的学生都享受到了免费的“营养午餐”。而20年前,孩子的中餐通常只有青菜和玉米粥。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饱一点,收入微薄的罗文信不得不向父母要钱。赶圩花掉母亲给的50元钱买了一袋米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罗文信当了14年的代课教师,年终于转为正式教师,待遇也逐步提高,现在每月收入达到了五千多元。去年10月,弄累小学增设了学前班,罗文信和妻子身上的工作也多了不少。在没有开设学前班前,村民只能陪同孩子到乡里去寄宿入学,生活开支很高。

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累小学教师罗文信:一年要用到1万2到1万3。而且还要用到一个劳动力。如果一个家庭只能守着这个小孩子,几年的话他就可能又要返贫了。我们一个也管,两个也管,所以我们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来做。

20年前,罗文信带学生们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村部才能看上电视。如今,孩子们在教室里就可以上网看视频,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还从网上学来了老师也看不懂的舞步。

今天是周末,但罗文信却没能休息,他还承担着给残疾孩子送教上门的任务。在距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弄爱屯,有两个残疾儿童,一个患有四肢无力症,一个是先天性聋哑,因为不便到校,罗文信每月要上门给他们各上6节课。

身处偏僻的大石山区,教学任务繁重,生活清苦寂寞,很多教师都不愿到山区教学点来,但罗文信在这里一呆就是27年。

罗文信妻子韦艳:我从来没有听他说出去过,女儿说要出去买房啊,租房啊什么的,他说还是回老家算了吧。一直都没有想离开。

从低矮破旧的泥瓦房到现代化的教室,从顿顿玉米粥到天天不重样的营养午餐,从看不到电视到随地上网看视频,从月收入50元的代课教师到领多元工资的正式教师,20年后的重访,镜头中的山乡已然巨变,罗文信老师的初心依旧坚定。

目前广西约有8千多个边远乡村教学点,1万多名乡村教师像罗文信一样在常年默默奉献着。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山区教学点为当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小康”主题微视频大赛正火热征集作品!

如果您拍下身边的小康人物和小康故事(包含微视频、微纪录、MV,时长在5分钟内),可通过本节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hy/7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