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神仙是江南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
“轧”在吴语中是挤的意思;盛泽历来有“轧闹猛”一说。神仙指吕纯阳,他与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并称为“八仙”,并且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
轧
神
仙
吕纯阳,字洞宾,别号纯阳子。传说他本是唐朝的一位书生,因为得到汉钟离的点化,大彻大悟,于是拜汉钟离为师,赴终南山修道,并得道成仙。在道教中,他被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民间称他为吕祖、纯阳祖师等。
在民间,吕纯阳的知名度极高,他与观世音、关公一起被合称为三大神明。传说他修仙成功后云游四方,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为百姓解除病痛,从不要任何回报,故而深得百姓敬仰。旧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吕祖的祠庙,岁时祭祀,香火不断。
吕纯阳还是一位富有情趣的仙人。传说他经常出现在酒楼茶馆中,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还留下了三戏白牡丹(当时的一个名妓)的故事。他经常行踪不定,在人间济世度人,尤其热心于救助贫穷的人和患病的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乞丐娼妓,许多人受到过他的点化。
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纯阳的诞辰,这一天他会化身为乞丐、小贩等不同形象,混在人群中游荡,如果谁能轧到他的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因此,每到此日,人们会去人多的地方轧闹猛,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要去轧,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纯阳祖师的化身,希望能轧到他的身旁,轧得好运。民间将此称为“轧神仙”。
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福济观,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因为观中供奉纯阳祖师,故而民间称吕祖庙、神仙庙。福济观的农历四月十四日神仙庙会起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尤为兴盛。每到此日,福济观附近的街巷里摆满了各种小摊,轧神仙的男女老少从四乡赶来,把狭窄的街巷挤得水泄不通。神仙庙会成为苏州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上世纪末,有关部门在南浩街重建了神仙庙,轧神仙活动随即转移到南浩街一带。
在江南一带,过去各地都有神仙庙会和轧神仙的习俗,只是都没有苏州的轧神仙有名。旧时,盛泽的神仙庙会在红梨湖畔的圆明寺。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早晨,盛泽的每家每户都会将采集来的万年青叶子铺放在自家的门口,称为“起运”。万年青,又叫千年蒀,四季苍翠,终年不凋,被民间视为吉祥之物,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据说各路神仙此日都会来给吕纯阳祝寿,将万年青叶子铺在门口,让路过的仙人踩踏,可以借到一点仙气,求得运气。
这一天,圆明寺内外人山人海,远近的各类小贩也都云集于此,希望借神仙庙会的机会多做些生意。平日里普普通通的物品,此日都攀上了神仙的名字:神仙糕、神仙糖、神仙帽、神仙鞋……价格也会比平时贵一些,而买东西的人此日也显得格外大方,都希望借神仙的福分给自己带来吉祥。
民间的三教九流也来庙会上凑热闹,有唱着小调卖药草梨膏糖的滑稽“小热昏”、兜售膏药的江湖郎中、打拳使棒飞钢叉的民间艺人、给人算命的瞎先生,还有捏面人的、编草蝈蝈的、吹糖人的,拉长了调子要饭的,热闹非凡。
此日,盛泽人都喜欢来圆明寺轧神仙,有的人为的是轧得一点仙气,能交上好运,而更多的人只是来轧闹猛。平时难得出门的姑娘、媳妇,也趁着轧神仙的机会,换上新衣衫,打扮得花枝招展,三五成群地到圆明寺赶庙会。
圆明寺轧神仙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初年还十分热闹,沈云在百年前所作的《盛湖竹枝词》中写道:“门庭佳运夏初迎,吉语还凭草数茎。今日神仙谁軋得,忙招姊妹到圆明。”诗后还特意附注上“是日,圆明寺仕女络绎”一句,当时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旧时,轧神仙讲究的就是一个“轧”字,因此推推撞撞人挤人也不足为奇。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少年以轧神仙为名,借机在女人堆里乱挤乱撞,小偷小摸之类劣迹也时有发生,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对轧神仙之类习俗颇不以为然,呼吁抵制的声音不绝。
抗日战争时期,丝绸业跌入低谷,民生凋敝,再加上圆明寺被毁,因此盛泽的轧神仙活动随之销声匿迹。
《盛泽旧俗》文/沈莹宝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