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两树不能砍,砍了财气散,哪两种树

在那些门前独立的小院儿里,老是能瞅见一棵大树,挺得笔直的,树下的阴凉能遮半片天,给这家人添了不少生气。通常,这院子里的树要么是枣树,要么就是梧桐。这俩树种,不但好养活,看起来也美观得很,难怪那么多人爱搁在院里头。

“一棵石榴一棵枣,砍了这俩树,钱财就得跑。”这句老话,说的哪俩树呀?为啥这俩树就那么金贵,非得留着不可,砍了它们,钱财就真的跟着散了吗?这其中的道理究竟是啥?

先说说石榴,这东西在咱们中国可是个宝贝。汉代的时候,咱们就开始种石榴了,从西域传过来的这玩意儿,人见人爱,没多久,长江这一带的人家院子里,都种上了这果子大如灯笼的石榴树。

咱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家家都希望儿孙满堂。石榴那一红一红的果子,一掰开,里头那颗颗籽儿紧紧团在一块儿,就像个大家庭团团圆圆的样子。所以,石榴树自然就成了多子多福的象征。

石榴不但好吃,甜里透酸,看着也赏心悦目,种植起来还简单。这么一来,石榴就迅速在中国南方普及开了。

咱们的诗词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比如说,白居易那句“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还有李商隐那句“榴枝婀娜榴实繁”,都把石榴描绘得美轮美奂。孔绍安那句“可惜庭中树”,更是用石榴树来比喻自己的境遇。

这么看来,早在唐朝,石榴和石榴树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它既可以是个娇艳的少女,也可以是诗人心中的寄托,表达不被时世容纳的感叹。

在古时候,随便砍大树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在三月里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候。虽说树木是取暖的好材料,上山捡些落枝回家烧烧还成,但如果砍了树拿去生火,那就是要吃官司了。战国时候啊,这事儿能让你丢脚。所以呢,如果家里不是穷得叮当响,一般人是舍不得砍自家院里的石榴树的。

再说说咱的枣树。枣树的历史长得很,比石榴树还早,传说可是跟大禹治水有关系。说是王母娘娘看大禹治水有功,就打算赏他俩仙枣。那俩金童玉女偷吃了仙枣,被王母娘娘一气之下变成了枣树,撂到人间,这才有了咱们的枣树。

还有一回,王母娘娘下凡,看到枣树上的果子青翠欲滴,结果一摸,反倒被刺了一手,她一生气,枣树的果子就变成了红彤彤的。这些故事都是咱们民间对枣树的喜爱。

“早生贵子”,这句话也和枣树扯上了关系。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这些喜庆的东西,古时的新人结婚都少不了。甚至到如今,有的传统家庭结婚,婚床里头还得塞满这些果实,图个好兆头。

枣树和石榴树一样,也是庭院里头的摆设,无论是山坡、小丘还是平原,它们到哪儿都能安家。咱国家大多数地方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枣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得好,花儿在五六七月份开,果儿在八九月份熟。

等到冬天,树枝上的枣儿哪怕落了叶,里头还是满满当当的养分。有时候,人们故意不把果实全摘下来,留几个在树上晒着,到了银装素裹的冬日里,那些风干的红枣就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所以啊,这么赏心悦目的枣树,谁舍得砍呢?古人说砍了会散财气,虽然这听着有点迷信,但确实,家里没了枣树,人心里也会觉得空荡荡的。据说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心情不好的危害可不比自然灾害小,从这点看,枣树是真不能乱砍的。

咱们中国人的世界里,意象随处可见。石榴籽多多益善,代表着一个家能够后代繁荣;小小的红枣则意味着子孙早早就能出息。古人哪,总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里找到各种美好寓意,然后颂扬起来。

凭啥呢?无论是天上的月圆星亮,还是地上的花草树木,就连那些蟋蟀的叽叽喳喳、猿猴的悲鸣,都能被用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想法。

比如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里的冰雪,就是在说人的品德高洁;“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头的折柳,就代表着别离的愁绪。

还有咏蝉呢,人们不只是赞它的歌声,更是赞它的清高品格,因为蝉它不食五谷,寓意着高洁的道德情操。当然,悲惨的意象也不少,比如用草木的旺盛来映衬人间的荒芜,或者听杜鹃的鸣叫感慨国破家亡。

这种意象,不是悲就是愁。但是,说到咱们国人最爱的“福气”,那就是五福了:寿、富、康宁、善德和善终。或者有人说是福、禄、寿、喜、财,反正这五福少一都不行。

大家都喜欢好运连连,吉星高照,所以,有心的人家就会挂上些有寓意的画,希望家里人事事顺心。

平安和吉祥的图案里,常常有花瓶和如意,还有大象背上驮着拿着如意的孩子。万事如意的画,用的是万年青和灵芝,万年青寓意着万事,灵芝则是如意。至于福和寿,最直观的就是蝙蝠和寿桃。

双福就是两只蝙蝠,五福捧寿就是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者寿桃。纳福迎祥,就是两个小孩子把蝙蝠放进罐子。

“寿桃”和“寿星佬”就更是古画里的常客,连现在的年画里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总的来说,古人对好日子的向往,总是喜欢往东西上寄托情感。古代家家户户没有现代的家具,一个活生生的石榴就能给家里增添色彩;一棵枣树能让心情愉悦;连长得奇怪的蝙蝠都能成为福气的标志。

所以,咱现代人看这些古老的说法,得辩证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盲信。毕竟,这些东西承载着咱们祖宗的智慧和期望,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wangfei.com/wqhy/11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